一、国有企业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配置科学性不足
一是“年龄结构失衡”,部分国企党务工作人员以临近退休或转岗人员为主,年轻人员占比偏低,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现象,缺乏新鲜血液注入,导致工作思路固化、创新动力不足;二是“专业结构单一”,多数党务人员仅具备基础党建知识,缺乏企业经营管理、金融、法律、科技等复合型知识背景,难以精准把握党建与业务的融合点,在推动“党建+业务”实践中力不从心;三是“配置比例失衡”,部分国企未按规定配齐配强党务工作人员,存在“一人多岗”“兼职过多”现象,尤其是基层党支部,党务工作常由业务人员兼任,投入党建工作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导致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能力素质不匹配,专业化水平待提升
一是“政治素养有差距”,部分党务工作人员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不深不透,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足,对党建工作的政治内涵把握不准,难以从政治高度谋划和推进工作;二是“业务能力有短板”,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要求不熟悉,如发展党员程序、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建信息化应用等基础业务不熟练,工作规范性、严谨性不足;三是“融合能力有欠缺”,缺乏对企业经营业务的深入了解,无法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有效结合,在设计党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时,难以找到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导致党建工作“空对空”,无法服务企业发展大局。
二、加强国有企业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优化队伍结构,夯实专业化建设基础
在优化队伍结构以夯实专业化建设基础方面,要科学配置人员,严格按照规定配齐配强党务工作人员,确保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占比符合要求,避免“兼职过多”“一人多岗”,同时优先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党务工作的年轻人员充实队伍,优化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要拓宽选拔渠道,打破“内部循环”,采用结合的方式选拔党务人员,从业务部门选拔熟悉企业经营、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转岗从事党务工作,从高校、党校等引进党建专业人才,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和复合型能力;要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党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清单,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要求和标准,避免职责交叉或遗漏,确保党务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提升工作效率和规范性。
(二)强化能力提升,打造专业化履职能力
在强化能力提升以打造专业化履职能力方面,要分层分类开展培训,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党务人员的需求制定差异化培训计划,对基层党务人员侧重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员发展流程等基础业务培训,对中层党务干部侧重统筹协调、党建与业务融合能力培训,对高层党务管理人员侧重战略思维、政治引领能力培训,全面提升队伍履职能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改变“填鸭式”培训模式,采用结合的方式,邀请党校专家、优秀国企党务干部、业务骨干授课,组织党务人员到先进国企观摩学习并开展党建业务实操演练,同时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开发碎片化学习课程,满足党务人员随时学习的需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实践锻炼,建立党务人员“轮岗交流”机制,安排党务人员到业务部门、基层一线轮岗锻炼以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提升业务认知能力,同时组织党务人员参与企业重大改革、重点项目,在实践中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路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激励机制,增强职业归属感与动力
在完善激励机制以增强职业归属感与动力方面,要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党务人员与业务人员“双向互通”的职业发展通道,明确党务人员晋升路径,将党务工作经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对优秀党务人员优先提拔使用,打破“晋升天花板”,让党务人员有奔头、有前途;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三维考核评价体系,定量指标侧重组织生活开展质量、党员教育管理成效等工作完成情况,定性指标侧重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成效指标侧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建引领解决业务难题等党建对业务的推动作用,且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真正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要强化职业认同培育,加强对党务工作价值的宣传,通过表彰优秀党务人员、宣传先进事迹提升党务人员在企业内部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建立党务人员荣誉激励制度,设立荣誉称号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党务人员思想动态并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关心关爱党务人员的良好氛围。
(作者:张晓燕 河南神马氢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会员投稿
手机版
| 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