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营房里便悄然酝酿起一种熟悉的动静。空气里飘浮着一种无声的默契,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推子呢?该理发了!”这一声,犹如投石入水,激起阵阵涟漪——立刻便有人笑着应道:“我这儿有,来!”于是,那柄带着碎发的推子便从这只手里,传到那只年轻的手中去了。
营房中央,老班长稳坐在马扎上。他微闭着眼,神态安然如小憩。新兵小陈手持推子,神情专注。推子嗡嗡地响着,小陈的手却微微颤抖,像初学写字的孩子握不稳笔杆。他小心地推一下,便停下来仔细端详,再推一下,又屏息打量。班长鬓角的白发,在推子下缓缓消失,露出了岁月的痕迹与青春的鬓角,像两股溪流在发际交汇。小陈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班长却只是宽厚一笑:“别怕,推吧,咱这脑袋,沟坎里趟过多少回了。”这话语,仿佛无形的手,轻轻扶稳了那只迟疑的推子。
角落里,新兵小王正对着镜子,笨拙地尝试给自己修整鬓角。推子在他手中显得格外沉重,像难以驾驭的小兽。他努力控制着方向,眉头紧锁,动作生涩。那嗡嗡声仿佛在耳中放大,鬓角却依然歪斜。旁边一位老兵见状,笑着上前:“来,还是让老兵来!”接过推子,手起发落,动作沉稳如抚过熟稔的武器,顷刻间便整饬妥帖。小王摸摸清爽的后颈,不好意思地笑了,镜子里的自己,也仿佛因这清爽而多了几分挺拔。老兵拍拍他的肩:“下次,就轮到你给我推了!”——推子传递间,不仅是技艺的交接,更是信任在彼此掌心无声地扎根。
周末日影西斜,水泥地上已悄然积起一层薄薄的黑青色发茬。它们细密地铺展着,如同士兵们无声的足迹,又像一片柔软而坚韧的绒毯。每一根发丝都曾属于某个年轻或沧桑的头颅,如今却已分辨不出彼此,静静地偎依在一起,不分你我,不分南北。
推子声起落如歌,在营房角落间流转不息。这单调的嗡鸣里,藏着军营生活最熨帖的节奏:它推平了发梢的参差,也悄悄磨平了心灵初聚时的棱角。当陌生的头颅在彼此手下变得清爽,一种难以言喻的信任与依靠,便如春草般在心底悄然萌生。
原来每道发际线,都是一条无声的诺言;每次推子的传递,都是心与心的郑重托付。在这方寸之地,推子剪出新的轮廓,更雕琢着同袍情谊的坚毅与柔韧——发茬无声落下的地方,终将生长出共历风霜、同担风雨的繁茂森林。(作者:袁嘉伟、柳聪聪、代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