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来源:河南青年网    作者:闻新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6    

追随光——兰考沃土上的精神启蒙。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与学习的榜样。焦裕禄书记,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那一个。他以短暂却壮丽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激昂赞歌,其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兰考这片浸润着奋斗与希望的土地上,焦裕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道路。于我而言,从懵懂童年到青涩少年,焦裕禄精神始终萦绕心间。长辈们饱含深情的讲述里,它是温暖的传承;纪念馆内震撼心灵的参观中,它是具象的感召;事迹学习时的深入感悟间,它是思想的启迪;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里,它是实践的印证。就这样,焦裕禄精神深深扎根在我心底,成为人生最初的坐标与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小时候,祖父总爱坐在田埂上,给我讲述焦书记的故事。他回忆着那年风沙肆虐,焦书记带着技术人员,不顾漫天黄沙,趴在沙丘上仔细研究沙土纹路,即便睫毛上积满黄尘,也未曾有丝毫停歇。祖父还讲起焦书记为了摸清灾情,带病走遍全县120多个村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哪家缺粮、哪亩地该挖渠。这些故事,像一颗颗温暖的火种,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感动与敬仰的种子,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领略到了焦裕禄亲民爱民的伟大情怀。

小学三年级时,我就读的希望小学迎来了某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团队来我们学校做志愿服务,那是段被温暖照亮的日子,也让“光”有了更具体的模样。那时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总在及格线徘徊,身为志愿服务的哥哥姐姐们每周五下午都会带着他们自己准备的备课笔记和印着卡通图案的练习册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补习数学。

记得负责辅导我的是李姐姐,她总能耐心的把我作业本上歪扭的数字圈出来,用红笔工整的写一遍给我范例,让我自己照着写一遍,看我写的不好也没有去批评和指责,而是耐心的握着我的手教我去学习写工整还一边,告诉我:“你看,数字像小树苗,站直了才好看,所以我们可以慢慢写,还要多练习才能把字写好”。印象深刻的是 :有次我因为一道鸡兔同笼题算不出来而哭了鼻子,她没直接讲公式,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两颗颜色不同的水果糖,并告诉我红色的代表“鸡”、白色的代表“兔”,然后一边在课桌上摆来摆去,一边给我讲到:“你看,兔子多两只脚,就像糖纸多两层褶皱......”讲了一遍之后我还是不太明白,但她也没有责怪我,只是又从头开始讲了一边,直到我听懂之后,她才找了一张草稿纸,和我一起将刚刚讲的方法运用到这个题中陪着我重新解开了那道题。那天放学,她把那本画标满批注的《小学数学趣味题》送给我,扉页上写着:“每颗星星都会发光,你也是。”

就这样,他们不辞辛苦的辅导了我们一个学期。期末时,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比及格线高了十几分,毕业典礼那天,志愿者们站在操场边鼓掌,他们的白衬衫被风吹得鼓鼓的,像一群要飞的鸽子。李姐姐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以后换你照亮别人呀”还画着颗歪歪扭扭的星星,这颗星星也埋在了我的心底。“他们像泡桐树一样,留下了‘绿荫’就悄悄离开,但根已经扎在了我心里。”

那时我还不懂“志愿”两个字的分量,只记得被人牵着往前走时,脚下的路好像没那么难走了。就像祖父说的焦书记为百姓捂热粗瓷碗,这些哥哥姐姐们用糖果和批注,在我心里也捂热了一颗种子——原来“温暖”是能传下去的,就像兰考的泡桐,一棵接着一棵,把绿荫铺向远方。

初中时,学校组织了“重走焦桐路”活动,我第一次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在那里,我看到了那把磨秃的铁锹,木柄上深浅不一的握痕,仿佛诉说着当年艰苦奋斗的岁月。展柜里泛黄的《灾情调查报告》上,红铅笔圈点的痕迹密密麻麻,宛如跳动的火苗,点燃了我内心的震撼。讲解员讲述着焦书记雪夜访贫,为百姓捂热粗瓷碗;病床前,他还在关心着麦子的长势。那一刻,“亲民爱民”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画面,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在学习焦裕禄书记事迹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为了治理兰考的风沙、内涝和盐碱“三害”,不顾身体病痛,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他亲自带领干部、群众进行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策略。这种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精神,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要有勇于探索的决心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他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种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成为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遵循的准则。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兰考在焦裕禄精神激励下发生的巨大变化。曾经漫天风沙的沙丘,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泡桐林覆盖;过去贫瘠的土地,如今种满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花生、大枣等经济作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些变化,是焦裕禄精神结出的累累硕果,让我切实体会到艰苦奋斗带来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的信念。

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内涵,即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简短的二十个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我在成长道路上的行动指南。每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焦书记带领百姓治沙的坚毅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激励我勇往直前;当我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时,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品质便会提醒我坚守本心。这束从兰考散发出来的“光”,成为我人生的最初坐标,引领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高三毕业收拾书包时,李姐姐写的星星纸条从书包里掉出来时,阳光透过泡桐叶照在字上,那些歪扭的笔画突然活了——原来“光”不是用来仰望的,是要踩进泥土里的。 从焦书记的故事到志愿者的温暖,我逐渐明白,‘光’的本质是‘为他人着想的行动’,这成为我追随的方向。”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靠近光——社会实践中的躬身感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图书馆窗外的玉兰花落了又开,这句话总在我笔尖打转——直到大一的暑假看到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公告的那一刻,仿佛有团火苗突然窜进心里。心里有个声音在说:这个活动我一定要参加,还要把它做好。长辈们总说,焦裕禄书记当年骑着自行车走遍兰考的沙丘,心里装着的全是乡亲们的冷暖。从初中参观纪念馆,“那些在纪念馆里震撼心灵的画面,在我心里埋下了‘躬身实践’的种子。到大学暑假的社会实践公告的出现,让我知道这颗种子也终于有了破土的机会。”此刻,我攥着报名表的手心出了汗,这一次,该轮到我靠近那束光了。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2024年的社会实践是我第一次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第一周,我被分到镇政府档案室整理脱贫攻坚档案。堆积如山的卷宗里,每张表格都记录着乡亲们的收入变化、住房改造进度。起初对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头皮发麻,直到发现某户人家的档案里夹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前任驻村干部用铅笔写的备注:“王大爷家孙子开学要交校服费,已协调学校减免”。那一刻突然想起焦裕禄书记蹲在田埂上给群众记民情日记的照片,指尖抚过纸页上的折痕,突然懂了什么叫“亲民爱民”不是口号——它就藏在这些被反复摩挲的纸页里,藏在生怕漏掉一个小数点的较真里。我咬着牙把三百多份档案按时间线重新梳理,连页脚卷起的边角都一一抚平,当最后一份档案归位时,窗外的阳光正照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匾,浑身的酸痛突然变成了踏实的暖意。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第二周被调到农业中心做三资核查时,师范专业的我连“三资”是啥都不知道。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步一步的教我如何在电脑上为各个村进行登记信息。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熟练应用,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帮助村里的人解决了困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夸我:“小胡核查的是又快又准确”。听到这句话,觉得心里暖暖的。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然而,一切并非那么顺利,七月份的一场暴雨夜,让我至今想起来仍心头发烫。那天协助乡镇规划所人员排查老旧房屋漏雨情况,仪封村李奶奶拉着我的手往屋里拽,踩着积水往李奶奶家跑时,我突然想起焦书记‘雪夜访贫’时说的‘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那一刻,‘迎难而上’不是勇气,是本能。推开她家房门,天花板上的水渍像幅抽象画,墙角的盆碗正在滴滴答答的接水。我掏出笔记本蹲在地上记情况,雨水顺着裤脚往鞋里灌,”原来“迎难而上”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就是此刻明知路滑也要多跑几户,明知琐碎也要把诉求记全。那天晚上我跟着乡镇工作人员冒雨联系维修队,夜里十点才把最后一户的塑料布钉好。李奶奶煮的姜汤在保温杯里温着,喝下去时辣得眼眶发热,可看着她把“谢谢你们”四个字念叨了十几遍,突然觉得那些在书本里背过的“为民情怀”,原来就藏在这口带着姜味的热汤里。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实践结束那天,我在镇政府门口看到新挂的横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回望这两个月磨破的运动鞋、记满的三本民情笔记、还有手机里存着的李奶奶竖大拇指的照片,突然懂得“靠近”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那些曾在书本里觉得抽象的“亲民爱民“、“迎难而上”,如今都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是档案里的铅笔备注,是雨夜钉塑料布的手”。就像梧桐花一样会一年又一年绽放,焦裕禄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我们带着滚烫的心走进街巷里弄,那些被岁月沉淀的价值,便会顺着掌心的温度,一点点流进年轻的生命里。

成为光——七彩假期里的温暖绽放

“在乡镇的实践让我懂得‘光’要落地,而当公益托管班的机会出现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能成为那束照亮孩子眼睛的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那是一次参与镇里举办的公益托管班的活动。我们要给镇上的留守儿童们上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大一的学生,我只在学校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的部分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给孩子们准备上课的之前,我总是在思考我能给孩子们讲什么,我如何讲课才能让孩子们避免枯燥乏味。最终在我们团队的帮助下我们选择科普类型的知识诸如美术、体育和防溺水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想法也得到了当地团委的大力鼓励与支持。正式上课前两天我们还是比较紧张的,我们小组成员还在琢磨小朋友们会问哪些问题。作为自己的第一堂课,其紧张程度不言而喻。公益托管班的第一堂课在我们的自我介绍和小朋友们的各种问题,如“老师,夏天为什么会下雨呀?”“老师你看.......”中,公益托管班第一堂“艺术科普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开始了。窗外的蝉鸣织成密网,三十多个孩子的眼睛亮得像浸了晨露的葡萄——这是乡镇为辖区内留守儿童开办的公益托管班。我们这群大学生志愿者要做的,就是用画笔、歌声和情景剧,把安全知识与科学奥秘酿成他们爱喝的蜜。

我们把蓝色皱纹纸撕成浪花的形状,在教室后墙贴出片“危险水域”。当孩子们举着自制的“救生圈”(其实是涂了红漆的塑料环)排练情景剧时,小胖突然蹲在地上不肯起来:“我爸说水里有妖怪,会把小孩拖走。”这话让喧闹的教室静了半秒,我赶紧掏出准备好的鱼缸和鸡蛋:“咱们来做个实验——鸡蛋在清水里会沉,在盐水里能浮起来,就像人在水里的浮力原理。”看着鸡蛋晃晃悠悠从缸底浮起,孩子们的惊叹声差点掀翻屋顶。后来他们用黏土捏出“防溺水警示牌”,小宇在牌上画了只举着喇叭的青蛙,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别跟水怪玩,咱们去泳池!”

科普课上的“彩虹喷泉”实验至今让我笑出眼泪。当小苏打与醋在塑料瓶里咕嘟咕嘟冒出彩色泡沫时,扎羊角辫的萌萌突然跳起来:“这是火山爆发吗?”我们顺势用彩纸折出火山模型,在“火山口”藏上写着科学原理的小纸条。最调皮的小虎总爱抢着拆纸条,却在某天课后偷偷塞给我幅画:“画上是喷发的火山,旁边站着个举着放大镜的小人,底下写着“我以后要当科学家”。那歪扭的字迹被蜡笔涂得快要看不清,却烫得我手心发暖。

心理健康课成了意外的“树洞时间”。我们组织“给远方的信”活动,孩子们趴在地上写信,有的画了会飞的书包,有的给信贴满爱心贴纸,小诺的信封上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背面用铅笔标着:“老师,能帮我寄给广东吗?我的爸爸妈妈在那里我想让他们看看我画的画”“当然可以,老师可以帮你把这封信寄给你父母,让他们知道小诺在家很乖,也非常想他们”我回答道。看着小诺的画,我蹲下来抱了抱她。课后我也把信转交给了村干部请他们帮忙请联系小诺的父母。再后来我们教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毛线编织“五彩手链”,分别代表不同的情绪。当我发现小诺的手链全是深蓝色时,便拉着她坐在画架前:“咱们给蓝色加点别的颜色好不好?”她握着画笔犹豫了很久,也没有在上面添加别的颜色,当我考虑到小诺的实际情况后,我将我小时候爸爸妈妈也在广东打工,奶奶总指着村口的泡桐树说:“树长高一寸,爸妈就离你近一寸”的故事讲给她听,慢慢的她也开始在深蓝色上点出星星点点的金黄:“这是我想妈妈的时候,天上的星星”。现在我教你折会飞的纸飞机,让它带着星星去找妈妈好不好?”那一刻我我便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的暑假生活增添色彩和欢乐。

为了让小朋友们知道电子产品的危害。我们玩了场“手机与自然”的对比游戏。先让孩子们用平板看半小时动画片,再带他们去楼下公园捡树叶拼贴画。当小虎举着粘满梧桐叶的“恐龙”跑来时,额角的汗珠正顺着脸颊往下淌:“老师,树叶比游戏好玩!”我们趁机用硬纸板做了个“时间储蓄罐”,孩子们每天把玩手机的时间写成纸条塞进去,攒够三小时就能换一次户外写生机会。一周后,储蓄罐里的纸条堆成了小山,而教室外墙早已贴满他们画的蜻蜓、向日葵和追着蝴蝶跑的自己。

公益托管班结束那天,孩子们把托管班的点点滴滴画成了一幅画。小宇的“防溺水情景剧”里,青蛙喇叭旁边多了群举着救生圈的小人;萌萌的火山画,站着个戴眼镜的“科学家小虎”;小诺的星空下,两个牵手的人影中间,多了串五颜六色的情绪手链。当社区主任举着相机拍照时,不知是谁起头唱起了我们教的安全儿歌,三十多个声音挤在一起,跑调跑到天边,却比任何合唱都动听。

托管班结束那天,小宇把画塞给我时,纸角还沾着块饼干渣。画里的青蛙喇叭涂得太用力,蜡笔都蹭掉了,旁边的小人举着救生圈,腿画得一长一短。“老师,秋天你还来不?”他仰着头问,“来,老师下次还来给你们上课”,我摸着他的头回答道,才发现他头发里还卡着片梧桐叶,绿中带黄的那种。阳光穿过窗户,在字里行间投下细碎的光斑,突然明白所谓教育从来不是我们单向给予什么,而是这些孩子用天真教会我们:教育最美的模样,是让知识长出翅膀,让关爱开出花来。此刻的我意识到自己不再仅仅是追光的少年,而是能够运用所学所长,像焦裕禄书记当年温暖兰考百姓一样,去温暖和照亮这些孩子的假期,为他们带去知识、欢乐和希望。托管班最后一课,小宇把画塞给我时,梧桐叶从他头发里掉出来,落在画纸上那片“星星海”里。我突然想起祖父说的“泡桐花会结果,果子落了又长新树”。原来“成为光”不是终点,终点是把自己变成那颗会发芽的种子。“小宇头发里的梧桐叶落在画纸上,像一颗种子 —— 我知道,这是‘光’在找下一个扎根的地方。”

散发光——传承不息的光明未来

站在兰考的泡桐树下,看着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的斑驳光点,忽然明白这一路的“追随—靠近—成为”,终究是为了让这束光能够更远地散播。从祖父口中焦书记的身影,到希望小学里志愿者姐姐掌心的温度;从纪念馆里磨秃的铁锹,到暴雨夜李奶奶家温热的姜汤;从档案袋里的铅笔备注,到托管班孩子们画纸上的星星——这束光从未停歇,它穿过岁月的尘埃,在每一次伸手助人的瞬间,在每一个被温暖点亮的眼神里,悄然完成着传递。

焦裕禄精神于我,早已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信念。它教会我:真正的“光”从不是孤悬天际的星辰,而是能在人间扎根的种子。就像焦书记种下的泡桐,如今已亭亭如盖,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培土浇水的人。在公益托管班里,当小宇举着画满青蛙喇叭的防溺水警示牌奔跑时,当小虎把“科学家”的梦想藏进火山画里时,当小诺在信纸上画出牵手的人影时,我真切懂得: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哪怕只是照亮一个孩子的眼眸,只是在一颗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都是“散发光”的意义。那些被我们用耐心和关爱焐热的瞬间,终将像兰考的泡桐花一样,年复一年在春风里绽放。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这份光热,我会永远揣在心里。未来无论走向何方——是继续在校园里钻研知识,还是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或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参与基层服务——焦裕禄精神里“亲民爱民”的底色不会变,“迎难而上”的勇气不会减。我会记得档案袋里被反复摩挲的纸页教会我的“较真”,记得暴雨夜钉塑料布时懂得的“担当”,记得孩子们歌声里藏着的“纯粹”。就像焦书记说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我也要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做那个愿意弯腰倾听、伸手相助的人。

其实我们都是光的传递者。焦书记是我人生中最初的光源,照亮了兰考的土地;那些曾帮扶过我的志愿者,是光的接力者,让温暖在我心里扎了根;而如今的我,连同所有在兰考大地上默默奉献的人,都在成为新的发光体。或许某一天,托管班的小宇会带着他的青蛙喇叭,去提醒更多孩子远离危险;小虎会握着放大镜,在实验室里追逐科学的光;小诺会把信寄给远方父母。那时便会懂得,精神的传承从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无数双手的接力,是无数颗心的共鸣,是泡桐的种子落在土里,终会连成一片绿荫。

风吹过泡桐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极了无数人轻声的嘱托。这束从兰考出发的光,曾照亮我的来路,也终将指引我的前程。而我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接过这束光,愿意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手,这光芒便会穿过山川湖海,在岁月里生生不息,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路。就像天上的星辰,或许微弱,却始终闪烁;就像人间的灯火,哪怕细碎,也能连成一片光明的海。风拂过泡桐叶,我总想起李奶奶姜汤,想起小宇画里歪扭的星星。这些细碎的暖,不就是焦书记说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吗?现在我才懂,英雄从不是站在台上的人——是蹲在田埂上记民情的笔,是暴雨里钉塑料布的手,是给孩子擦眼泪时蹭脏的袖口。就像这泡桐林,一棵挨着一棵,才能把绿荫铺到天边去。“就像泡桐林需要每一棵树的扎根,这束光的传递,需要每一个‘成为光’的人继续弯腰播种 —— 而我,早已备好行囊。”( 通讯员:胡长江  刘莹)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附社会实践相关证明材料: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