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意识形态管理的核心价值定位
(一)保障党对国企的全面领导,锚定企业发展方向
意识形态管理可视为党于国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思想纽带”。国企因具国有属性,需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融入经营管理各环节,而意识形态管理借由理论宣讲、价值引领、文化塑造等途径,助力企业决策契合社会主义方向。像国家电网、中国石化等央企,把“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发展理念”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以及职工培训体系,促使企业在新能源布局、绿色转型等战略规划中,尽力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某能源国企在开展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时,组织“党建+战略”专题研讨,引导职工思想向“双碳”目标靠拢,在2023年推动了12个风电、光伏项目落地,投资额超80亿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意识形态对企业战略的引导价值。
(二)凝聚职工思想共识,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国有企业职工群体基数可观且结构多元,涵盖不同年龄层次、知识背景与岗位分工的各类人员。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作为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途径,其价值日益凸显。通过系统展现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作为,诸如参与脱贫攻坚事业、投身疫情防控行动、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等实践,能够有效激发职工的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曾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的国有企业职工,在企业认同感方面表现出相对更为积极的倾向,这一现象与持续开展的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存在一定关联。
同时,针对职工普遍关注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改革转型等现实议题,意识形态工作能够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助力构建和谐的企业与职工关系。以某装备制造企业为例,通过组织“改革政策车间宣讲”活动,采用案例阐释、互动交流等形式,增进职工对改革举措的理解,有效缓解职工疑虑,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保持了较低的人员流动率,这一成果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意识形态管理的现实挑战
(一)多元思潮冲击下,职工思想认同呈现“碎片化”
多元思想的交流碰撞:在信息多元化背景下,部分职工通过社交平台、境外媒体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点,在深化对国企属性和作用的认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某省国资委调研显示,25-35岁国企职工中,能完整阐述“国企制度优势”的比例为58%,部分职工对国企与市场的关系、党的领导作用等问题存在不同见解。
价值取向的现实考量:市场经济环境下,职工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某制造国企开展的问卷调查中,42%的职工认为与意识形态学习相比,技能培训对工作的直接帮助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工对意识形态教育与实际工作关联性的思考,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历史认知的复杂挑战:网络上存在一些关于国企历史和成就的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对部分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国企历史价值和使命担当的认知。
(二)工作模式滞后,难以适配新时代职工需求
形式创新有待加强:当前国企意识形态教育仍以传统宣讲、文件学习为主,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形式占比相对较低。部分青年职工反馈,现有学习形式中,传统讲授式学习占比较高,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场景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
数字化传播效能不足:部分国企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对新兴数字化传播手段的运用不够充分,传播载体仍以传统媒介为主。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特殊岗位职工因工作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对线下学习的参与度和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率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多从宏观层面展开,在回应职工现实关切、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提升空间。职工反映,教育内容与自身工作生活的关联性和实用性仍需进一步加强,希望能更多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现实需求。
(作者:张京美 河南能源集团永煤公司城郊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