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从管理对象来看,面临“新兴业态带来新挑战”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地下空间、新能源企业、直播电商仓储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这些场所具有“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危险源多、疏散难度大”等特点,对消防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有消防安全标准体系对部分新兴业态的覆盖不足,管理规范滞后于业态发展;同时,传统消防安全管理手段难以适配新兴业态的风险特征,例如新能源企业的电池火灾风险、大型综合体的人员疏散难题等,现有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导致新兴领域消防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从管理手段来看,呈现“传统模式占主导、数字化应用不足”的局限。当前消防安全管理仍以“人工巡查、现场检查、事后处罚”的传统模式为主,依赖执法人员的经验判断,缺乏精准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撑。一方面,火灾隐患排查存在“覆盖面有限、精准度不高”的问题,面对量大面广的社会单位,难以实现隐患排查的全覆盖与深层次,部分隐蔽性隐患、动态性风险难以被及时发现;另一方面,消防安全监管存在“信息割裂、协同不畅”的壁垒,公安、应急、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消防安全数据未有效互通,形成“信息孤岛”,导致监管资源无法高效整合,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对跨领域、跨区域的消防安全风险缺乏协同处置能力。
二、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方向
(一)以“精准化”为导向,构建风险分级管控机制
精准化监督的核心在于打破“大水漫灌”式的传统监管模式,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实现“分类监管、精准施策”。一方面,建立消防安全风险分级标准体系,结合社会单位的行业类型、规模大小、风险等级、信用状况等因素,制定统一的风险分级指标,将监管对象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明确不同等级的监管频次、监管重点与监管方式;另一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对高风险单位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开展深度隐患排查与专项整治,强化源头风险管控;对中风险单位实行常态化监督,重点检查消防安全制度落实与设施维护情况;对低风险单位以“自主管理、承诺告知”为主,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单位主体责任。同时,建立风险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单位风险变化情况实时更新风险等级,确保监管资源精准投向高风险领域,提升监督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以“智能化”为支撑,打造数字赋能监督体系
智能化监督是借助数字化技术破解监管资源不足、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路径。首先,搭建一体化消防监督管理数字化平台,整合消防安全监管数据、社会单位基础信息、火灾隐患排查数据、应急处置数据等,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库,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同源、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其次,推广应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在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易燃易爆场所等重点场所安装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设施状态监测、电气火灾监控、消防通道占用监测等智能设备,实时采集消防安全数据,通过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实现对火灾隐患的“实时感知、自动预警、精准推送”;再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监管效能,通过AI算法对消防安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火灾风险的精准画像、趋势预判与智能分析,为监督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开发移动执法终端,实现监督检查、隐患录入、整改跟踪、处罚办案等全流程线上化,提升执法效率,减少人为干预,确保执法规范。
(三)以“协同化”为重点,健全多元联动监管机制
协同化监督旨在打破“条块分割”的监管格局,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监管合力。一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消防救援部门与住建、公安、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机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与协同流程,对跨领域、跨部门的消防安全问题开展联合整治,避免“多头监管”与“监管真空”;二是推动区域协同监管,针对跨区域的消防安全风险,建立区域间消防监督管理协同机制,实现风险信息互通、监管资源互调、应急处置互助,提升区域消防安全整体防控能力;三是加强消防救援队伍与社会应急力量的协同,建立“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消防救援队伍与社会应急力量的职责分工,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提升应急处置的协同性与高效性;此外,建立监督与服务协同机制,将监督检查与技术指导、宣传培训相结合,在发现隐患的同时,为社会单位提供专业的整改建议与技术支持,帮助单位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监管与服务并重”。
(作者:黄鹤 平煤神马集团建井一处)
会员投稿
手机版
| 法制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