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建引领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政治引领: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党委从政治高度出发,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战略布局紧密衔接。在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决策过程中,党委通过前置研究讨论机制,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工作锚定方向。以新能源领域为例,引导企业将研发资源向光伏、风电等绿色技术领域倾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长远规划;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坚持 “安全可控” 原则,支持工业软件自主研发,助力解决关键技术攻关难题。这种政治导向下的统筹谋划,使得国有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既兼顾企业发展需求,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组织凝聚:激活新质生产力要素
党组织依托覆盖全面的组织架构,以创新的方式整合分散的创新资源,构建起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在科研创新前沿,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位、组建党员攻关团队,有效汇聚技术骨干与青年才俊,推动形成多部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协作体系;在生产实践领域,借助党建与班组建设深度融合的模式,充分调动一线职工参与技术改进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 2023 年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创新成果数据来看,党员牵头的班组项目在其中占据较大比重。这一实践探索,为国有企业打破内部协作壁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高效联动提供了有益思路与实践范例。
二、党建引领国有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深化理论武装,凝聚战略共识:秉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尝试构建 “第一议题” 学习机制,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解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对照。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专题研讨、党员干部轮训等形式,聚焦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政策文件展开学习。计划每年开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 专题培训,次数力争达到 4 次以上,鼓励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带头撰写调研报告。在企业战略规划中,考虑将科技创新投入占比设定在不低于营收的 3%,同时将数字化转型项目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的考量范围 。
对接国家战略,明确攻坚方向: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探索构建 "国家需求 — 企业使命 — 创新课题" 协同转化机制。紧扣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系统梳理形成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 "三张清单" 体系:技术攻关清单聚焦 10 项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升级清单布局 5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业态创新清单谋划 3 种跨界融合发展模式。以能源类和制造业国企为例,前者可围绕新型储能技术开展研发攻关,后者可着力推进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自主化进程。通过党组织会议研讨决策,将清单任务细化分解至相关领导和责任部门,并建立季度跟踪督办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落实。
(二)建强组织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培育堡垒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积极探索 "支部建在创新链上" 的实践模式,在重大科研攻关、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兴业务拓展等关键领域,灵活设置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让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与企业重点任务推进实现有效衔接。以某航天国有企业为例,在卫星导航芯片研发团队组建党支部后,通过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位,充分调动党员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发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研发周期较原计划大幅缩短。此外,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持续完善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工作机制,为党组织在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核心人才选用等重要工作中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党员攻坚责任体系:推进 "党员创新工程" 建设,引导党员聚焦工艺改良、流程增效、成本管控等领域,以 "揭榜挂帅" 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年度规划设立党员创新项目 50 项以上,并落实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同步建立 "党员技术能手库",重点选拔具备高级职称或核心技术专长的党员充实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 "党员骨干牵头、专业团队协同、重点课题攻关" 的创新帮带机制。以某汽车国有企业为例,在该机制的推动下,党员领衔的电池热管理技术攻关团队成功解决 2 项行业共性技术问题,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实现续航里程提升约 15%。
(作者:韩冰 河南能源永煤集团车集煤矿党委组织部)